文章 / 教練不會說的事 發布於 2020-11-17 15:56:37

水肺潛水時,不同情況的呼吸方式

G小編 3891

剛到水面的第一個動作,是來一次「深呼吸」

潛水員無論用什麼方式:跳下、向後翻滾、自扶梯走下,來到水面第一個動作,就是來一次「深呼吸」,確認一下氣瓶供氣與調節器運作情況,是否供氣流暢,沒有異味,不會帶水,然後再恢復正常呼吸,如此可以預防到了水下才發現的供氣問題。同時要與潛伴彼此檢驗裝備的佩帶,一切妥當後再比「下降」手勢,開始依下述的情況採適當的方式呼吸下降。

離開水面,開始下降時要「加快呼吸的頻率」

下降中,從水面開始就要加快呼吸的頻率,也就是不要還維持水面上,大約每分鐘12次的頻率,可以試著調快呼吸的頻率到大約3秒鐘/1次,每分鐘20次。這樣有助於你下降時,達成身體內外壓力的平衡,尤其是在33呎(10米)之前,這段大氣壓開始加倍的深度。

下降時呼吸量不足是招致壓擠的主因,所以不可任意減低呼吸的頻率或呼吸量。

一般人對這從水面1個大氣壓,到33呎變成2個大氣壓的加倍變化都難以適應。如果這一段適應過去,再從33呎到66呎這段深度,就不會像前段那麼辛苦。因為33呎處已經有了2個大氣壓,再到3個大氣壓的66呎,只有1/2的壓力變化,所以輕鬆很多。依此類推可以說越深壓力變化越小。這個呼吸方法的建議,是讓你免遭被壓擠的傷害。

到了海底,要記得「正常呼吸」

一到海底,先像在水面上一樣正常的呼吸幾口,平息一下下降的緊張情緒,觀察一下四周環境,再以正常的呼吸頻率,去享受你水下之旅。

在水下不可因珍惜你氣瓶裡的空氣,而過度減少呼吸次數,以免形成體內二氧化碳過剩,或造成肺部的某種傷害。同時要隨時體會著吸氣的感受,若有些許吸氣費力的感覺,立即進行確認動作,或者立即結束潛水離開海底上升水面。

上升時宜採取「深吐淺吸」,加速氣體釋出

上升時宜採取「深吐淺吸」的方法呼吸,這樣可以加速體內被溶解氣體的釋出。避免上升率過快造成「空氣栓塞」,更在無形中加速體內二氧化碳的排除,疏解潛水的疲勞。

同時也要記得越向上升壓力的變化越大,與下降時恰恰相反的情況,從3個大氣壓的66呎,到有2個大氣壓的33呎,只有1/2的壓力變化,但從33呎到到水面這段深度裡,可是有1倍的壓力變化,所以一定要注意用「深吐淺吸」或增加呼吸頻率,來避免吐氣之不足。

上升期間如無暇顧及「吐到如何深,吸得如何淺」,採取正常的呼吸方式當然也是不必選擇的選擇。有人自稱習慣於在水底吸一口氣之後再也不吸氣,然後就憑不斷吐氣一直上到到水面。這種以「自由上升」方式上升的作法,筆者只讚成具有這種技巧,不讚成成為習慣。

上升時有足夠的吐氣量,是預防「空氣栓塞」的良劑。

 

文/ 張立中(gogoscuba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