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水肺潛水 發布於 2020-10-12 12:09:09

潛水時如何避免減壓病發生?

G小編 3018

什麼是減壓病?

「減壓病」在我國通常稱為:潛水病,也有人稱之:沉箱病、潛水夫病等,是潛水員最大的障礙,罹患此病的人若不經妥善的治療,輕者留有不可消除的後遺症,重者有致命之危險,所以喜愛潛水運動的同好們不可掉以輕心。

「減壓病」是潛水最容易罹患的病症。其病因是因我們潛水所呼吸的壓縮空氣,係由氧21%與氮79%與其他少數氣體混合而成,氮是一種惰性氣體,就因為它在我們潛水所呼吸的氣體中成分過多,而且經壓縮後其部分壓力隨之加大,所以在潛水時隨水壓之加大而被溶解於人體,而在潛水完畢上升過程中,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它隨呼吸釋出體外,就會有一部分滯留於體內形成氣泡,隨血液的循環遊走全身,遇有小於氣泡的毛細血管,就會造成血栓症候,這就是減壓病的形成原因。

氣體之所以會溶解於人體是根據物理學的亨利定律(Henry’s Law)而產生的問題,英國人威廉.亨利(William Henry)於1803年研究氣體在液體中的溶解度規律時發現︰「在一定溫度下,某種氣體在溶液中的濃度與液面上該氣體的平衡壓力成正比。」簡單地說就是:氣體在壓力下是可以溶解於液體的,而且其溶解量與壓力成正比。

人體除骨骼之外,血肉、脂肪皆屬液體組織,潛在水下長時呼吸有壓力的空氣,因體內壓力要與體外海水壓力達成平衡,自然會有部分氣體被滲透吸收,溶解於血液之中,尤其是這些被溶解於血液中的氮氣,當潛水完畢上升水面的過程中,也會隨深度之減小及水壓漸低而自然地排出體外,以隨時達成體內外的壓力平衡。

問題是這些因長時潛水被溶解於體內的氮氣,在潛水員上升水壓逐漸減低時,不會像扎破的氣球一樣,咻──得一下氣就排個精光,是需要時間的,尤其惰性的「氮」可被溶解於液體的速度很慢,所以排出的時間也較遲緩,如果上升的速度過快,這時海水壓力雖已降低,但被溶解的氮氣壓力卻無足夠的時間釋出體外,以達成體內外的壓力平衡。這時就會在血液中像被快速開啟的汽水形成氣泡,隨血液遊走於體內各組織,遇有狹隘的毛細血管就會被阻而停滯,形成該處的栓塞。這裡面當然還存在個人體質對氣體溶進與釋出的敏感度的問題。

這個局部的栓塞多數存在於人體關節,最多見的是:膝關節、髖關節、肩與肘關節,或在皮下組織;發作起來十,前者是刺骨的疼痛,後者是如同全身有螞蟻在爬,奇癢無比,抓撓至皮開肉綻亦難解心頭之癢。

 

潛水時如何避免減壓病的發生?

潛水避免減壓病的發生,必須要有以下各點之觀念:

  1. 深度不超過60呎(20米)的潛水沒有設站減壓之必要,只要遵照每分鐘60呎的安全的上升率慢慢上升即可。
  2. 超過60呎深,不做有減壓需求的潛水,雖無設立減壓站的需求,但在上升水面的過程中,還是要遵照每分鐘60呎的安全的上升率慢慢上升,屆時就等於有了相對深度與時間的減壓效果。
  3. 不知「免減壓潛水」的限度是多少,應在潛水之前就先查看「空氣潛水免減壓時限表」。若在本表之限制內潛水,上升時還是要掌握每分鐘60呎的速率。
  4. 欲做有減壓需求的潛水,首先要詳盡記載潛水記錄,例如:離開水面(LS)、到達海底(RB)、離開海底(LB)、到達水面(RS)的時間,供給潛水病治療時的參考。
  5. 假若要做較深或較長時間的潛水.而又不能確定是否能在「免減壓時限」內離開海底,就要事先查看「美國海軍標準空氣減壓表」,依實際潛水的深度與海底時間選表實施減壓。例如:深度95呎,時間31分鐘,就要選100呎/40分鐘的表實施減壓,在水深10呎處設站停留13分鐘,然後再用10秒鐘上升水面。
  6. 從第一次潛水上得水面後,在「水面時程」12小時內盡量不再去做第二次的「重覆潛水」(Repetitive Diving)。

當然不能說不減壓就一定會罹患減壓病,也不能說減過壓就不會得減壓病,但千萬不能自認潛水多年從未減過壓,到目前身體狀況也沒有任何異狀,而自認有減壓病的免疫力,可知這種長久積壓餘氮的情況,也許已使你的臟器有缺氧性疾病的隱憂。

所以目前有人想以變換呼吸媒體的成分來解決減壓的問題,那是不可能的,亨利定律是泛指某種氣體,但沒特別否定哪種氣體,事實上只要在壓力下呼吸任何氣體,甚至是用「氦」混合「氧」的「氦氧潛水」,也無法避免減壓的問題,因為所吸取的氣體縱然有所差異,也只是減壓時間之多寡而已。

 

圖/ Sebastian Pena Lambarri

文/ 張立中(gogoscuba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