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潛點分享 發布於 2020-12-17 11:41:59

旅遊冷知識:全世界最小的國家、最稀罕的護照——馬爾他

丁叮汀 1844
瓦萊塔 (Photo by Mandyy88,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瓦萊塔 (Photo by Mandyy88,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不能出國,也不能澆熄你對世界的渴望,不如趁現在,來認識一下旅遊雜學。你知道全世界最小的國家是哪裡嗎?新加坡!叮,是位在地中海的馬爾他!這個面積只有316平方公里的微型國家,甚至不到新加坡國土的1/2。此外,組成它主要國民的馬爾他騎士團,更擁有全世界最稀罕的護照:只有500本在全球流通!(也就是說你必須是大教長、副教長和外務大層等政府高官,才有機會拿到這本紅皮護照。)馬爾他小歸小,卻是許多電影和影集的拍攝地:《特洛伊:木馬屠城》、《神鬼戰士》、《海邊》、《冰與火之歌:權力的遊戲》,來看看它究竟有哪些迷人的地方~~

馬爾他 (Created by Nasa,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earthobservatory.nasa.gov/Newsroom/NewImages/images.php3?img_id=16706 NASA)
馬爾他 (Created by Nasa,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earthobservatory.nasa.gov/Newsroom/NewImages/images.php3?img_id=16706 NASA)

距離義大利南方80公里、坐落地中海中心的馬爾他島,和哥佐島(Gozo)、科米諾島(Comino)等島嶼,共組馬爾他共和國(Republic of Malta)。

馬爾他 (Photo by Wolfgang B, License: CC BY-SA 3.0, 圖片來源web.500px.com/photo/200365251/azure-window-by-wolfgang-b?)
馬爾他 (Photo by Wolfgang B, License: CC BY-SA 3.0, 圖片來源: web.500px.com/photo/200365251/azure-window-by-wolfgang-b?)

關於這個國家的名稱由來,可能和希臘文中的「蜂蜜」(meli)有關,因為島上生產一種獨特的蜂蜜,古希臘人以「蜂蜜-甘甜」(Melite)稱呼它。另有一種說法是:「Malta」來自腓尼基語的「Maleth」,意思是「避風港」或「港口」,因為當地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海灣⋯⋯

馬爾他 (Photo © Marie-Lan Nguyen / Wikimedia Commons / CC-BY 2.5)
馬爾他 (Photo © Marie-Lan Nguyen / Wikimedia Commons / CC-BY 2.5)

因此不難得知,馬爾他發跡的很早,在西元前10世紀開始,就有腓尼基人在此定居,後來歷經希臘、迦太基和羅馬的統治,從此以海上貿易崛起。

*騎士團的到來

羅德島的騎士團大教長宮 (Photo by Bengt Nyman from Vaxholm, Sweden,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bnsd/26857862029)
羅德島的騎士團大教長宮 (Photo by Bengt Nyman from Vaxholm, Sweden,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bnsd/26857862029)

緊接著歷經拜占庭帝國、阿拉伯王國、諾曼人和西西里王國的統治。1530年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將馬爾他群島,以永久租約的方式交給聖若望醫院騎士團(the Order of Knights of the Hospital of St John),這支撤出羅德島的騎士團終於不必在歐洲四處漂流⋯⋯

重現大教長檢閱聖埃爾默要塞駐軍的遊行 (Photo © Marie-Lan Nguyen / Wikimedia Commons / CC-BY 2.5)
重現大教長檢閱聖埃爾默要塞駐軍的遊行 (Photo © Marie-Lan Nguyen / Wikimedia Commons / CC-BY 2.5)

聖若望騎士團後來改名為馬爾他騎士團,雖然在1565年的馬爾他大圍攻中,成功擊敗鄂圖曼帝國的軍隊,卻在1798年被拿破崙趕出島上。

馬爾他更在1814年時成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直到1964年才終於獨立,並且在10年後成立共和國!

*瓦萊塔

尚・德・瓦萊塔銅像 (Photo by Continentaleurope,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尚・德・瓦萊塔銅像 (Photo by Continentaleurope,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馬爾他島是該國面積最大的島嶼,首都瓦萊塔(Valletta,或譯「瓦勒他」),以第49任大教長尚・德・瓦萊塔(Jean deValette)命名,如今可以在市中心的瓦萊塔廣場看見他的銅像。

《The Siege of Malta: Capture of St Elmo, 23 June 1565 》by Matteo Pérez d’Alesio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collections.rmg.co.uk/collections/objects/11746.html)
《The Siege of Malta: Capture of St Elmo, 23 June 1565 》by Matteo Pérez d’Alesio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collections.rmg.co.uk/collections/objects/11746.html)

這位馬爾他大圍攻(the Siege of Malta)時的大教長,帶領500名騎士和義大利援軍,和鄂圖曼軍隊抗爭長達4個月後獲得勝利,也終止了歐洲人心中鄂圖曼帝國的不敗神話。當時教宗甚至願意授與瓦萊塔紅衣主教身份,卻被他拒絕⋯⋯

瓦萊塔 (Photo by Sgrixti,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瓦萊塔 (Photo by Sgrixti,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大圍攻勝利後,瓦萊塔著手興建一座要塞都市,以防敵人再度來襲。

這座城市就是今日的瓦萊塔,當時聲勢如日中天的大教長,獲得許多歐洲國王和王子的幫助:教宗庇護五世的軍事建築師拉帕雷利(Francesco Laparelli)規劃城市藍圖,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則提供了大量金援。

瓦萊塔 (Photo by Bellina 09,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瓦萊塔 (Photo by Bellina 09,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1566年3月28日,大教長將第一塊石頭放在後來的勝利聖母教堂(Church of Our Lady of Victory),奠定了瓦萊塔日後的格局。

勝利聖母教堂 (Photo by NickGeorge1993,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勝利聖母教堂 (Photo by NickGeorge1993,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勝利聖母教堂不但是紀念大圍攻勝利的里程碑,也是瓦萊塔過世後首先安葬的地方。後來這位偉大的領袖,移葬聖若望副主教座堂(St. John's Co-Cathedral)的地下墓室。

聖若望副主教座堂 (Photo by Berthold Werner,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聖若望副主教座堂 (Photo by Berthold Werner,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聖若望副主教座堂是馬爾他最大的主教座堂,落成於1578年,出自馬爾他建築師兼軍事工程師卡薩爾(Girolamo Cassar)之手,當地許多引人注目的建築也都是他的傑作。

聖若望副主教座堂 (Photo by Szilas,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聖若望副主教座堂 (Photo by Szilas,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教堂外觀雖然看似簡樸,內部卻異常華麗,金碧輝煌的雕刻和描繪聖若望生平的壁畫,展現巴洛克藝術的巔峰。教堂內的最知名的畫作,是卡拉瓦喬的《被斬首的施洗者聖若望》(The Beheading of St John the Baptist)單幅祭壇畫。

大教長宮 (Photo by Martin Furtschegger, License: CC BY 3.0, 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Der_Gro%C3%9Fmeisterpalast_(Grandmaster%27s_Palace)_an_der_Republic_Street,_Valletta_-_panoramio.jpg)
大教長宮 (Photo by Martin Furtschegger, License: CC BY 3.0, 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Der_Gro%C3%9Fmeisterpalast_(Grandmaster%27s_Palace)_an_der_Republic_Street,_Valletta_-_panoramio.jpg)

面積大約只有0.6平方公里的瓦萊塔是座蜜色古都,錯落著古色古香的建築。在一系列宮殿和宅邸中,又以市中心的馬爾他總統府最為引人注目,同時也是馬爾他國會所在地的它,正是昔日騎士團的大教長宮(Grandmaster's Palace)。

大教長宮 (Photo by Tudoi61,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大教長宮 (Photo by Tudoi61,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1571年開始興建,大教長宮簡樸的風格主義(Mannerist)外觀,展現卡薩爾一貫的建築特色。不過歷經幾個世紀的多次改造,如今它的立面並不對稱。內部接待貴賓的寶座廳,上半部裝飾著一系列描繪大圍攻各種場景的壁畫。其他還包括掛毯聽、宴會廳、大使廳和差遣廳,以及展示武器收藏的軍械庫等。

聖克里斯多弗堡 (© Foto: Ra Boe / Wikipedia / Lizenz: Creative Commons CC-by-sa-3.0 de)
聖克里斯多弗堡 (© Foto: Ra Boe / Wikipedia / Lizenz: Creative Commons CC-by-sa-3.0 de)

瓦萊塔的另一大地標是環繞港口的防禦工事,由一系列堡壘和要塞組成。

騎士團建造了這些高約100公尺的城牆,其中最知名的是在大圍攻中扮演關鍵角色的聖埃爾默要塞(Fort St Elmo)!

聖埃爾默要塞 (Photo by Dion Hinchcliffe, License: CC BY-SA 2.0,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14966804@N03/39570984425)
聖埃爾默要塞 (Photo by Dion Hinchcliffe, License: CC BY-SA 2.0,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14966804@N03/39570984425)

坐落於希貝拉斯半島(Sciberras Peninsula),將馬薩姆塞特港(Marsamxett Harbour)從格蘭德港(Grand Harbour)隔開的它,早在1417年時就已設立崗哨。儘管1533年時聖若望騎士團加固了15世紀末聳立於聖埃爾默角的瞭望塔,然而面對後來鄂圖曼帝國的長驅直入,1552年時開始大規模興建今日所見的星形堡壘。

聖埃爾默要塞 (Photo by Mike McBey,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158652122@N02/27216671948)
聖埃爾默要塞 (Photo by Mike McBey,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158652122@N02/27216671948)

這裡上演了大圍攻期間最慘烈的戰事,在堅守28天的圍困後,最後還是不幸落入土耳其人手中,雖然所有守衛騎士幾乎無一倖免,只有9人游到對岸的聖安傑羅堡(Fort St. Angelo)逃過一劫,卻讓其他兩座要塞爭取到增援的時間⋯⋯

大圍攻後,新生的瓦萊塔重建了這座碉堡,並將它與城牆相互結合。

從上巴拉卡花園眺望三姊妹城 (Photo by Flixtey,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從上巴拉卡花園眺望三姊妹城 (Photo by Flixtey,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聖安傑羅堡位於舊稱比爾古(Birgu),這座聖若望騎士團在馬爾他島的第一處駐地,在大圍攻勝利後改名為「維洛里奧薩」(Vittoriosa)。與柯斯皮夸(Cospicua)和森格萊阿(Senglea)並稱三姊妹城(Three Cities),從瓦萊塔的上巴拉卡花園(Upper Barrakka Gardens),可以眺望它們的風光。

當然,你也可以從馬薩姆塞特港搭乘渡輪,探訪這三座歷史古城~~

*姆迪納

姆迪納 (Photo by Claudia Sciberras,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姆迪納 (Photo by Claudia Sciberras,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在瓦萊塔出現以前,馬爾他從古代到中世紀的首都,一直都是位於北部地區(Northern Region)的姆迪納(Mdina)。名稱源自於阿拉伯文中的「medina」(麥地那),這個早在西元前8世紀就有腓尼基人移民的城市,當時的規模比現在還要大。

姆迪納 (Photo by R Muscat, License: CC BY-SA 2.0,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117565143@N07/14346812609)
姆迪納 (Photo by R Muscat, License: CC BY-SA 2.0,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117565143@N07/14346812609)

城牆劃定出這座面積將近1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0人的城鎮界線,雖然因為失去行政中心的地位,讓姆迪納歷經幾個世紀的衰退,所幸在18世紀初開始復甦⋯⋯即使它再也無法恢復昔日的重要性,它依舊是馬爾他貴族和宗教權力的中心。

姆迪納 (Photo by Tony Hisgett from Birmingham, UK,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hisgett/6810109710)
姆迪納 (Photo by Tony Hisgett from Birmingham, UK,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hisgett/6810109710)

由於禁止行駛汽車,梅迪姆成為人們口中的「寂靜之城」。在它瀰漫中世紀風情的街道中,融合了諾曼和巴洛克式建築,包括幾座如今當作私人住宅使用的宮殿。此外,這裡也是HBO影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第一季中君臨城(King's Landing)虛構首都的拍攝地!

姆迪納 (Photo by hettitaya,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姆迪納 (Photo by hettitaya,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同樣知名的還有馬爾他的第一座主座教堂:聖保祿主教座堂(St Paul's Cathedral),據說它就蓋在羅馬總督Publius和海難後的聖保祿會面的地方。教堂受到1693年西西里島地震的嚴重破壞,因此在羅倫佐・加法(Lorenzo Gafà)的設計下重建,也成為這位馬爾他建築師的巴洛克式傑作~~

*馬爾薩什洛克

馬爾薩什洛克 (Photo by Jocelyn Erskine-Kellie from London, UK,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jocelyn777/8749310415)
馬爾薩什洛克 (Photo by Jocelyn Erskine-Kellie from London, UK,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jocelyn777/8749310415)

往南走,你會在東南地區(South Eastern Region)發現一座迷人的傳統小漁村:歷史悠久的馬爾薩什洛克(Marsaxlokk),早在腓尼基和迦太基時期就被當作港口使用。

停泊著五彩繽紛的船隻,這種被稱為「Luzzu」的馬爾他傳統漁船,深深吸引著遊客目光!

馬爾薩什洛克 (Photo by Fajna asia,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馬爾薩什洛克 (Photo by Fajna asia,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Luzzu出現在20世紀,據說靈感來自於義大利常見的漁船或運輸船「Guzzu」,也類似馬爾他發展於17世紀的傳統漁船「Ferilla」。Luzzu總是被漆成紅、黃、綠、藍等鮮豔的顏色,同時在船頭兩側畫上一對被稱為荷魯斯或奧里西斯之眼的眼睛,以保護海上航行的漁民。

馬爾薩什洛克 (Photo by Frank Vincentz,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馬爾薩什洛克 (Photo by Frank Vincentz,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搭乘Luzzu體驗一下載浮載沈的樂趣。

或是沿著港口散步,走逛當地的市集,特別是大型魚市場,周日時更能看見漁民直接在碼頭出售現捕魚獲的繞鬧場景。當然也不能錯過在餐廳裡大啖海鮮的機會~~

*馬爾他三藍

藍洞 (Photo by portengaround, License: CC BY-SA 2.0,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portengaround/26402363956)
藍洞 (Photo by portengaround, License: CC BY-SA 2.0,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portengaround/26402363956)

地中海以清澈、湛藍聞名,馬爾他當然也擁有絕美的海景。其中,馬爾他島的藍洞(Blue Grotto)、科米諾島的藍湖(Blue Lagoon)和哥佐島的藍窗(Azure Window)並稱馬爾他三藍,呈現海水因陽光折射展現出千變萬化的藍。

藍洞 (Photo by A,Ocram, License: CC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藍洞 (Photo by A,Ocram, License: CC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藍洞指的是馬爾他島東南沿海一系列天然形成的海蝕洞,距離Qrendi村不遠。

天氣晴朗時,可以搭船深入這片多次出現在包括《特洛伊:木馬屠城》等電影和影集中的水上洞穴群,欣賞海水在洞壁和洞頂產生的藍影,以及部分洞穴因水下動植物的磷光產生的絢麗色彩~~

藍湖 (Photo by Frank Vincentz,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藍湖 (Photo by Frank Vincentz,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素有「歐洲後花園」之稱的科米諾島,和相鄰的科米諾托島(Cominotto)之間延伸著一片藍色潟湖。這座風景如畫的海灣,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深受游泳者和潛水客的喜愛。

藍湖 (Photo by Frank Vincentz,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藍湖 (Photo by Frank Vincentz,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細緻的沙灘為海岸鑲上一層滾邊,藍湖清澈的青色海水在天氣晴朗時,甚至能夠望見船隻在海底的陰影,也因此讓它贏得水晶潟湖(Crystal Lagoon)的美名。在這裡可以從事各種水上運動,也能搭乘到附近洞穴探險,欣賞各式各樣的藍!

消失前的藍窗 (Photo by Berit Watkin from Redhill/Surrey, UK,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ben124/10264176345)
消失前的藍窗 (Photo by Berit Watkin from Redhill/Surrey, UK,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ben124/10264176345)

比較令人遺憾的是,曾經出現在電影《絕世英豪》(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以及《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中龍母丹妮莉絲和卓戈舉行婚禮的地點藍窗(Azure Window),因為不敵海浪沖刷,在2017年3月8日坍塌,使得這座歷經500年才演變而成的28公尺天然石灰岩拱門從此消失⋯⋯

 

圖文出處:旅遊冷知識:全世界最小的國家、最稀罕的護照——馬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