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島四面環海,東部海域因位於板塊交界處,在水面之下陡降的海洋地形與西部海域平緩的大陸棚地形截然不同,加上東部海域有俗稱黑潮的北赤道暖流由南往北流經,帶來大量的洄游性魚類,形成東部外海豐富的漁場,也因此吸引了多種適應不同棲息環境的鯨類,而有長年在東部海域被目擊的紀錄。
相較於其他歐美國家,台灣對於鯨豚的保育啟動得較晚,早期台灣經歷過日本殖民的歷史,留下了許多日據時代流傳下來的漁獵文化,日本持續到今日的捕鯨、吃鯨肉的飲食風俗,讓鯨豚持續成為台灣漁民捕殺的對象;一直到1990年,才因澎湖著名的「沙港事件」受到國際環保團體譴責壓力,將鯨類列名於野生動物保育法中,全面禁止捕殺,對於動物的利用亦從「漁業」項目轉型到「娛樂漁業」的範疇,從此翻開了台灣從「捕鯨」到「賞鯨」的下一個篇章。
早期,台灣對於野外鯨豚的了解並不多,國內學界的鯨豚研究亦極少,多半是透過鯨豚擱淺之後的解剖,來進一步認識這些長期生活在台灣周圍海域的海洋哺乳類動物。開始針對野外鯨豚進行系統性的海上調查與記錄,亦從1996年開始,台大生演所的周蓮香教授結合助理楊世主、海洋作家廖鴻基、花蓮在地的潘進龍船長等人成立「福爾摩沙尋鯨小組」,開始分別在鯨豚發現率較高的東部海域、墾丁海域等區域進行海上鯨豚資源調查的工作,對台灣海域出現的衝豚種類做了初期的盤點與紀錄,亦啟動了後續海洋作家廖鴻基成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契機,以及全台灣第一艘賞鯨船自石梯港出航的歷史新頁。
產業的發展需要持續了解資源的永續,而台灣的海洋保育工作更需要第一線的環境教育工作者投入。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自1998年成立,透過與賞鯨業者的合作,每年培訓海上解說員在船上進行解說教育工作,並在每一趟船班上同步進行鯨類調查與記錄,多年來持續不輟地累積了五千筆以上的鯨豚調查記錄,透過統計來呈現花蓮海域的鯨豚資源和族群分布狀況。這份第一手的海上紀錄數據迄今已支持了多位國內從事鯨豚研究的學者,作為鯨類行為、族群研究的基礎調查資料,並進行學位論文的發表;同時,亦於今年開始納入林務局委託中央研究院與台灣大學合作執行的「國家生物多樣性指標監測及報告系統(TaiBON)」計畫,將數據和研究成果透過平台的整合,成為與全世界生物多樣性資料庫接軌的台灣現地資料。
每年本會亦透過資料的初步歸納與統計,定期發表花蓮海域鯨豚保育現況:在花蓮外海鯨豚的發現率平均約92%,囿限於海上調查時間需搭配賞鯨季節,故在鯨豚目擊記錄的月份上呈現較顯著的差異,集中在4月~10月之間,特別在4~8月間都有92~95%的目擊率,高出於9月份之後的船班,推測海面上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遊憩活動的限制均造成了目擊率下降的原因。
而平均在每趟海上航行的107分鐘之中,每航次和鯨豚接觸的時間為26.00分鐘,每個鯨豚群次的觀察時間平均為16.15分鐘;在每個航次能遭遇到的鯨豚約1.61群、可發現1.45種,單一航次遭遇兩種及以上鯨豚的機會在37.0%左右,亦即每趟航班可能遇到兩種以上的鯨豚機率在四成左右。在花蓮海域出海賞鯨,最常見的鯨豚種類仍以較小型的鯨目海豚科為主,發現率與群體數分別依序為:飛旋海豚(發現率46.48%,平均群體數量179隻)、瑞氏海豚(發現率26.23%,平均群體數量36隻)、熱帶斑海豚(發現率10.79%,平均群體數量144隻)、弗氏海豚(發現率6.02%,平均群體數量402隻)、瓶鼻海豚(發現率3.80%,平均群體數量89隻)、其他(發現率6.65%);發現母子對共同出現活動的機率約占68.6%的航次,比例頗高。
透過長期監測去觀察野外族群的存續,並記錄動物與船隻互動的狀況,可作為鯨豚保育現況分析與政策建議,雖然西部海域特有的中華白海豚因棲地喪失、工業汙染、不當漁法的迫切問題所威脅,野外存續問題令人憂心,因而投入大量的研究資源;但東部海域的鯨豚亦同樣面臨到賞鯨衝擊、海洋廢棄物汙染、不當漁法、非法鏢刺走私等長期呈現的問題,亦需要投入相關的研究資源,做更清楚的現況調查,方能讓野外物種面臨的迫切危機現形。
查閱資料,目前針對東部海域鯨豚野外族群威脅的調查研究仍十分匱乏,除了台灣大學生態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周蓮香教授和中華鯨豚協會,曾於第十二屆鯨豚生態與保育研討會上發表「台灣東部沿近海鯨豚誤捕調查與評估」報告,提出「2004~2005年花蓮石梯漁港與台東成功漁港各月份鯨豚誤捕量,推算在石梯漁港鯨豚誤捕量每年約560隻,而在成功漁港鯨豚誤捕量約2,210隻」的結論之外,對於東部海域(從宜蘭到台東海域)鯨豚因流刺網混獲,造成每年的誤捕總量一向是無從得知的數據,令人憂心。
而針對人為廢棄物對於海洋生物造成的影響,在台灣亦沒有相關的統計數據,故本會已於今年開始著手進行「野生動物受海洋廢棄物影響調查計畫」,聯合全台灣各地主要的海龜、海鳥與鯨豚救傷與擱淺處理機構,透過死亡動物的解剖,了解和統計海洋廢棄物種類對動物的影響程度、面向及來源,亦期盼透過長期的教育與數據統計分析,作為相關環境政策的建議與議題倡議的方向。
文 張卉君 /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授權轉載自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原文出處
登入後來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