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水肺潛水 發布於 2020-10-13 16:04:15

潛水時先下深水再慢慢階段性上升,或由淺往深處游何者為佳?

G小編 1158

這要從兩個方向思考:一是節省掉減壓的麻煩,二是充分的運用瓶中空氣。

一、節省掉減壓的麻煩

事實上,從離開海底就不分階段磨磨蹭蹭地使用了30分鐘的時間上升到水面,這是得自早年日本的「平等減壓法」,這種方法的減壓效果已為當代潛水減壓學理否定。如果是以為階段性上升會兼具減壓之功效,這也是早年日本「階梯減壓法」的觀念,以下就按現行的減壓法解釋一下此問題。

先下深水再用一段一段分階段停留減壓上升的作法,以現代潛水標準減壓表的角度看,非但沒有減壓效果,反而會打亂體內氮的溶入與釋出步調。例如:

  1. 你潛水100呎,海底時間25分鐘以內離開海底,以每分鐘60呎的速率上升水面,用時1分又40秒,這是一次成功地免減壓(無需設站停留)的潛水,根本沒有一段一段上升的必要。
  2. 如果你先潛到水深100呎,把25分鐘海底時間分開來用:在海底5分鐘就離開,接著用慢慢階段性上升到80呎停3分鐘,再到65呎停7分鐘,又在50呎待了15分鐘,然後又以1分鐘的時間上得水面,而且在深度變化中也遵守每分鐘60呎的速率,雖然看起來像是日式階梯減壓法,但在程序上是不可取的,因按現行的減壓程序:你的海底時間雖然只有5分鐘,但整個上升時間卻耽擱成:20秒(上升到80呎)+3分(80呎處)+15秒(上升到65呎)+7分(65呎處)+15秒(上升到50呎)+15分(50呎處)+1分(上升到水面)=26分50秒,減去正常上升用時1分40秒=25分10秒。

若按延誤上升的時間的補救辦法,應將這25分10秒的時間加在海底時間上,5+25分10秒=30分10秒,此時就要查對100呎/40分鐘減壓表,在10呎水深設站停留13分鐘才能上得水面,不是直接用1分鐘上升就沒事,這裡明擺著是一次自找麻煩的潛水。

 

但是若指責由淺往深是錯誤的,在沒有說明他的減壓上升情況之前,絕對無法評論它的對與錯。

  1. 如果由淺到深的潛水員,不論他是以平均速度緩慢地,或分段用了20分鐘潛下100呎海底,然後在海底停留5分鐘即開始上升。最終他把所有下降用的時間20分鐘,都加在海底時間5分鐘上,然後上升的程序是根據這段合計用時25分鐘的「海底時間」,也選取100呎/30分鐘的減壓程序,在10呎處設站減壓3分鐘,而且從離開海底到第一減壓站,以及從第一減壓站到達水面,都遵守1秒鐘1呎的速度上升,反而是一次正確的潛水。
  2. 如果他只按照實際在海底的短暫5分鐘時間,認定是屬於免減壓潛水,而沒有遵照程序減壓,那才是錯誤的所在。
     其實以上兩者被要求減壓的程度是一樣的,所不同的地方是:延遲下降比緩慢上升在減壓需求的計算上,來得簡單明確。
  3. 潛水員要了解緩慢上升是無法把減壓時間化解開來的,較正常上升率多用的時間,照減壓規定是要加在第一減壓站的停留時間內,若無減壓站的設定;要在10呎設站按多用的上升時間減壓。

所以,「潛水時先下深水再慢慢階段性上升」是把海底時間縮短,上升時間拉長,最後在減壓上沒撿到便宜,反而自找減壓時間計算的麻煩。「由淺往深處游」則是下降用時過長,最後要與海底時間合併計算,選表減壓一次完成,故而未必不是好事。

 

二、充分的運用瓶中空氣

  1. 由深到淺:無論先在深水中停留多久,看看氣壓錶知道瓶內還剩在100㎏/㎝²(原有200㎏/㎝²之一半)。是否能適當地運用這半瓶空氣於上升過程,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2. 由淺到深:在尚未往深處去之前,已把瓶中空氣同樣消耗的剩下一半(100㎏/㎝²),如此還能在海底停留多少時間,並能為上升與減壓餘留多少空氣的考量,這才是被認為欠佳的理由所在。

 

文/  張立中(gogoscuba編輯整理)